close
臺灣粗榧的標本最早是在1896年
由日本人本多靜六在玉山地區所採得
此標本原先在1906年由早田文藏及松村任三於
臺灣植物細目列舉中鑑定與日本為相同物種
但在更進一步的研究過後
認為本種與日本有些微不同
因此在台灣山地植物誌中
就改以Cephalotxus sp.
並認為沒有採到雌毬果前無法做確實的鑑定
不久採到了雌毬果的標本後
1914年早田文藏氏將其發表為新種
而種小名以威爾遜姓氏做為種小名
當時威爾遜當時在美國哈佛大學阿諾樹木園進行研究
並到日本進行訪問
且提供了許多寶貴見解
而亞洲的粗榧屬植物差別不大
有些學者認為全亞洲只有一種
亦有學者認為應地理隔離
應可分為11種2變種
不過也有介於中間的分類處理
不過較理想的狀況
仍須分類學家的努力來進行更深入的研究
才能明朗

Locality: China: Taiwan: Mt. Arisan
Collector and Number: K. Uyematsu 18
Institution(s): HT: TI?
目前模式標本存放的位置是否在東京帝國大學植物標本館
這個目前都是疑問
模式標本的出現
也許才能讓研究上
展露曙光

臺灣粗榧曾經有經過下列的組合皆放至其他種類底下作為變種
Cephalotaxus sinensis var. wilsoniana (Hayata) L.K. Fu & Nan Li Novon 7(3): 263. 1997.
Cephalotaxus harringtonia var. wilsoniana (Hayata) Kitam. Acta Phytotaxonomica et Geobotanica 26(1-2): 9. 1974.




雄花有花梗,5-11朵花合成頭狀花序,每花有一苞及7-12個雄蕊
種子橢圓形,長約1.5 cm
葉線形,扁平略鐮形,先端突尖,銳形,基部狹
氣孔帶呈灰白色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par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